頻率不影響人體健康!
只有發射瓦數!越高功率的!愈會影響到。
Q.何謂「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NIR)?
A:電磁波輻射分為「游離」與「非游離」輻射,游離輻射一般常見是指伽瑪-γ射線(γ-ray)(例如輻射鋼筋污染)、X-ray等,所放射出能量頻率是屬原子能委員會管理權責,而「非游離輻射」係指頻率小於3×1015 赫茲(Hz),依其能量的大小又可分成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雷射、微波、廣播站電磁波及電力線等,是環保署業務權責。而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所發射頻率介於850-2200MHz(106Hz)歸於非游離輻射範圍內。常有民眾因誤將輻射鋼筋污染當作「非游離」電磁波一種,要求環保署前往檢測。
Q.如何訂定「非游離輻射環境建議值」?
A:參考國際衛生組織(WHO)及ICNIRP(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等相關研究報告:『Table:Reference levels for general public exposure to time-varying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於90.1.12公告「非游離輻射環境建議值」。
Q.環境檢驗所執行基地台為何只選擇大台北、大台中、大高雄地區執行抽測?
A:台灣地區現有二萬三千五百餘站行動電話基地臺,如果採行普測計畫,則耗量人力、物力時間太過龐大,一時恐難充裕調度,經與電信總局討論,在考量代表性、經濟效益原則與人力調度之前提下,乃有以大台北、大台中、大高雄地區為台灣地區之指標性代表區域,依序分三階段篩選各類代表性站別執行抽測,三個區域共抽測337站(台北100、台中99、高雄138)行動電話基地臺。
Q.台灣行動電話天線大都使用歐美系統之射頻系統,而所產生電磁波強度為何?
A:環境中大部分射頻電磁場起因於商業無線電、電視廣播及通信設施,而通信設施所產生電磁波一般較小於無線電、電視廣播。在美國一般大城市平均射頻電磁波背景值約為50 µ W/m2(=5×E-6 mW/cm2),與環境檢驗所進行台灣地區行動電話基地台電磁波調結果相近;另一方面在美國約有百分之一之居民暴露於射頻電磁波超過 10 mW/m2(=0.001mW/cm2),這些居民大都是鄰近無線電站台或雷達站。另外在家中射頻之發生源包括為微波爐、防盜鈴、無線電話等,所產生電磁波較低,約為幾十個 µ W/m2。在工作場所(工業用誘電性加熱器、醫院電療器、焊接器等)則產生電磁波為最大,約略超過幾十個 W/m2。
Q.量測電磁波使用方法?
A: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所建議採ANSI/IEEE C95.3-1992之量測技術標準進行及交通部電信總局公告「第一類電信事業基地臺或電臺電磁波量測服務作業要點」。
Q.何謂生物效應(biological effect)及負面健康效應(adverse health effect)?
A:生物效應指生物系統暴露在電磁波下導致顯著或可偵測到之生理改變;健康負面效應係指生物效應超過正常身體的補償範圍,而導致一些有害健康之情況。若干生物效應是無害的,譬如人體受到陽光照射致使皮膚表面血液增加流速;而一些生物效應是有益的,譬如皮膚受到日光照射會幫助身體產生維他命D;可是卻有部分生物效應是有害的,譬如皮膚曬傷或皮膚癌等。
Q.電磁波物理性質為何?
A:電磁波具有波長、頻率、能量主要三種特性,波長與頻率成反比,頻率又與能量成正比,亦是較短波長就有較高頻率,光子能量亦較高,舉例微波爐使用頻率高達2.45 GHz(109Hz)而波長只有12公分。
Q.『健康危險』(Health Hazard)與『健康風險』(Health Risk)有何區別?
A:健康危險是一目標或一種環境可發生人體健康潛在傷害;健康風險是某一特定危險可能會造成人體傷害。任何活動都可以聯想到風險,例如在家中可能仍無法保證不受到地震危害,所以沒有一件事沒有風險;再舉例汽車是一種潛在性健康危險,駕駛車輛是一種風險,行駛較高速會有較大風險。如同電磁波發射源一樣,在某一種電磁波強度之下可能造成潛在危險,而個人健康風險,則完全依賴當時暴露量大小。
Q.何謂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
A:人體組織肌肉承受並吸收射頻電磁場產生能量,以SAR表示之,單位為每公斤吸收多少瓦,而比吸收率的射頻基本劑量介於1MHz~10GHz。當人體暴露於上述頻率範圍內及SAR=4W/kg之情況下,才會產生負面健康效應,而如此電磁波能量只有在FM天線正前方十米處且與天線等高之處才會產生,一般人是不可能接近的。